星期四, 7月 13, 2006

Shine On You Crazy Diamond -Syd Barrett R.I.P. 1946-2006


今早天空的雲朵跑飛快我也急忙的上班急忙的開機
Skype的聊天室傳來一則NME的新聞Pink Floyd的創始人Syd Barrett於7/7死於家中享年60歲(1946-2006)想起昨晚在家中還放了一張UNCUT 2003年6月的ACID DAZE裡面的內容是18英國地下經典迷幻歌曲 曲2就是Syd在1970年Octopus(選自The Madcap Laughs)…

Syd 1965年找了Roger Waters…等人組成這支迷幻搖滾樂團Pink Floyd與該團發行The Piper at the Gates of Dawn(1967) A Saucerful of Secrets(1968)但LSD讓他精神狀況很糟 藥物終於摧毀了這位天才1968年就無法上台與樂團表演所以找了他老友David Gilmour入替吉他手的位置而這其間Pink Floyd的作品多出自Syd之手



1970發行兩張個人專輯"The Madcap Laughs" and "Barrett"前團員也協助製作錄音 1988則發行Opel 收錄未發行的集結作品

Pink Floyd在1975錄製Wish You Were Here專輯獻給他們的老友Syd

Shine on you crazy diamond
"Remember when you were young, you shone like the sun; Shine on you crazy diamond; Now there's a look in your eyes, like black holes in the sky."

2002年David Gilmour發行了一張個人現場DVD David Gilmour In Concert裡頭翻唱了Syd的作品Dominos及Terrapin兩曲

2005年Live 8讓Pink Floyd第二代團員重聚演出 但那時人們似乎忘了這位蒼白俊美的面龐迷幻搖滾永遠的領導者-Roger Keith "Syd" Barrett

*Syd的作品不多 影像更少 年代又是這麼久遠 建議各位可以使用www.youtube.com 輸入關鍵字Pink Floyd 或 Syd Barrett 或許會知道聲光影像對於Pink Floyd 的影響

1 則留言:

Unknown 提到...

看到這篇像似文章的報導 很喜歡 私藏
http://news.sina.com.tw/articles/14/01/98/14019852.html?/linkchina/20060724.html

Syd Barrett紀念:我的內心充滿灰塵
北京新浪網 (2006/07/24 20:26)


【外灘畫報】 7 月7 日,英國最偉大的藝術搖滾樂隊Pink Floyd 的創建者Syd Barrett 於英國劍橋郊外的家中去世,死因是折磨他多年的糖尿病及其并發症。在家庭式小型葬禮結束之後,其家人在11 日才向外界發表了極短的死訊, 這應該是Barrett 本人的意愿吧,這個孤獨了一輩子的人,在死後也不愿意有人打破他的寧靜。
文/ 楊波

一切都是意外。20 歲的Barrett 英俊得不像話,然後是蒼白、消瘦和不要命的頹廢。他死在60 歲,光頭,也胖了。

只有母親和兄弟為他下葬。若有鬼魂, 那麼,他會驚詫并羞怯地看著那些哀悼他的人。這就是他的一生。

若講他對這個世界的影響,當然避不開他創建了Pink Floyd 這件事,人們津津樂道的,應還包括他從自己喜歡的兩位布魯斯大師Pink Anderson 和Floyd Council 兩個名字中各取一半,從而有了Pink Floyd。隨著他在1968 年離開樂隊,以及後來30 多年的避世生活,他在人們心目中成了搖滾樂一抹老舊、模糊的遺跡,一尊失了香火、被風化得五官不清的圖騰。

但是人們仍舊不依不饒地將他與 Pink Floyd 扯在一起, 甚至將他在樂隊里不過3 年的經歷視作這個人一生唯一的作為。這幾乎是對死者的不敬。整個搖滾樂史上,找不到比Barrett 更徹底的隱居者─一個唐突的例子是,1975 年,Pink Floyd 以那首著名的“Wish you were here” 向Barrett 致敬,因這首歌從歌詞到歌名都極似祭曲,於是很多人都以為他已死去,隨後很多年里,他已不在人世的消息煞有介事地出現在包括《滾石》在內諸多西方權威媒體中─對此, Barrett 連一個字都懶得辯解,自己是生是死,在他看來,與這紅塵俗世沒有一星關聯。

一個人年輕時有出世的沖動再自然不過,但一直避到60 歲,避到死,卻不容易。一個人再也找不到面對世界的理由之後,只好去尋覓面對自己的方式。他呆在鄉下那到處是畫筆和吉他的地下室里,和母親兩個人生活,1971 年與唱片公司談好的一筆固定版稅,則是一切花銷的來源。他這輩子最後一次接受釆訪是在1972 年,他有一搭沒一搭的回話令釆訪者無所適從,最後,他指著窗外的一叢玫瑰說:“我的內心充滿灰塵。”

他從來不解釋自己。無論被說成是毒品音樂的受難者,或是被說成是1960 年代英國迷幻搖滾樂運動的神話主角。他的歌詞全是瘋子的詩句,無論關於愛情的荒唐比喻,還是故作歡快的古怪詼諧。他從來不解釋自己。他在19 歲時登台演出,很快有了毒癮,毫無節制地服用致幻劑,使他在演唱時像一個醉漢橫躺在舞台上,他不知道自己身在何處, 他當眾吸毒,因找不到自己的世界而無限惶恐。在一首名為“Jugband Blues” 的歌中,他唱:“感謝你的表演,我不在這里,我想知道是誰在表演這首歌。”

1968 年,過量的毒品及其導致的癲癇使Barrett 再也無法在蒸蒸日上的Pink Floyd 中發揮作用,作為主唱,他甚至會在台上固執地一言不發,如一個外星人般怔怔地站在燈光下。這幾日, Pink Floyd 的老頭們發悼詞說:“我們失去了指路明燈。”啊呵,他們或已忘記, 在38 年前自己是如何將Barrett 踢出樂隊的。更不要忘記,Pink Floyd 的第一張專輯,令其一躍成為當時英國獨立迷幻搖滾樂圈子里領軍樂隊的“The Piper at the Gates of Dawn”里,絕大多數歌曲的詞曲作者都是Barrett,演唱和吉他部分亦基本上都由他一人獨攬,將之說成是他的個人唱片一點也不過分。

離開樂隊之後,Barrett 在1970 年出版了兩張個人專輯,“The Madcap Laughs” 和“Barrett”, 它們對後世音樂的影響力超過了“The Piper at the Gates of Dawn”, 而在“The Piper at the Gates of Dawn”中對世界的調侃, 已被這兩張中對世界的疏離所替代, 在看似舒暢、圓潤的旋律之後,有水凍成冰的聲音。英式的自省與自閉, 從布魯斯到迷幻搖滾樂的天才式過渡與融合,以及對吉他音樂與搖滾樂傳統段式的實驗,這些元素,都令後來的英國搖滾樂大人物─包括David Bowie、The Cure、The Sminths、The Blur 等等對Barrett 領恩不盡。Barrett 的音樂,除去精選和合集, 只能在六張唱片中聽到,上面提到的三張之外,還有Pink Floyd 的第二張專輯“A Saucerful of Secrets”(部分曲目),以及以其個人名義發行的兩張唱片:“The Radio One Sessions”(現場) 和“Opel”(補遺)。一共不超過50 首歌,它們緩緩地響在一起,構成一扇門關閉,卻非開啟的聲響。

今天,我們紀念他,應是他所不愿的﹔再拿出Pink Floyd 或他的音樂影響之類的噱頭,已是笑話﹔甚至, 以40 年前那個時代的生活方式與精神本質去勾勒其心魄,也無聊夠了。像被分娩一樣,人必然會遇到一些事─而一些人遇到這些事的唯一原因, 就是棄離它們─這不悲傷,也不荒誕,這不過是一種現實罷了。

30 多年前,Barrett 殷勤地款待記者,給他看自己收藏的吉他和剛畫的畫兒,卻對記者的問題毫無興趣,只是自顧自地說:“玫瑰有很多顏色..這是一張比這個屋子鋪著的所有塵粒還要偉大的油畫..我正在慢慢消失.. 抱歉我有點語無倫次了..我一天走八英里,這就是我活下去的方式。”

這個人用一生去磨制一面鏡子, 然後用鏡子的背面對著自己─他想讓每一個看他的人,先看到自己,然後忘記他,并忘記他覺得應該忘記的一切。